前段日子,有朋友问我,文编对回归线期刊的选文标准是什么呢?
我回答他,“二创的文学性”。
他追问了两个问题:“文学性是什么?二创需要文学性吗?”
我原本想回答的,但是酝酿答复片刻,却发现我竟难以系统的描述“文学性”是什么。是文章玄乎的高之又高,深之又深?还是更高的阅读量,更多的点击?又或者只是一个“对文学研究避免误入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”的工具代名词?
惶恐,我答不上来。我大概是模糊的确切知道文学性是什么的,却不敢回答。若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,我便对第二个问题没了把握;而回答第二个之前,我需要先思索清楚第一个问题。
我问文编们和偶尔来客串文编的朋友,文学性是什么。
“能够推动人类精神进步的作品才有资格被称作具备文学性,就像是一个幽灵,我们平时接触不到,但很多人相信他存在的,当看到它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“文学性就是文字的力量欸,作者想要传达的,表达的思想内核,在文章的通透程度;还有读者阅读后的提升和感悟欸……文学性大概是一个度量这些的形象化数据吧?”
“学界有抛弃文学性转而去研究文化的趋势。这是个看不见的饼,看不见但好吃……好吧,她看不见,她模糊,她是一个拟量,也是一个幽灵。我躺下来,思索,她是什么。但我并没有看清她,我只模模糊糊看到了她的样貌……她弯下腰,伸出一只手,于是文字二创的土壤开出一朵花……”
于是说到底,我也不知道她是什么。但我想她是美的这件事,总是确切的吧。